箕山之志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同“箕山之节”。
出处三国 魏 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伟长独怀文抱质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谓彬彬君子者也。”
例子文帝问曰:‘闻有箕山之志,何以在此?’秀曰:‘以为巢许狷介之士,未达尧心,岂足多慕。’帝甚悦。《晋书 向秀传》
基础信息
拼音jī shān zhī zhì
注音ㄐ一 ㄕㄢ ㄓ ㄓˋ
感情箕山之志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宾语;用于人的节操。
近义词箕山之节、箕山之操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心有余而力不足(意思解释)
 - 自暴自弃(意思解释)
 - 坐薪悬胆(意思解释)
 - 惨不忍睹(意思解释)
 - 囊萤映雪(意思解释)
 - 习非成是(意思解释)
 - 将计就计(意思解释)
 - 乌合之众(意思解释)
 - 河鱼腹疾(意思解释)
 - 哀而不伤(意思解释)
 - 凤毛麟角(意思解释)
 - 不得而知(意思解释)
 - 百步穿杨(意思解释)
 - 吴下阿蒙(意思解释)
 - 融会贯通(意思解释)
 - 羊质虎皮(意思解释)
 - 一览无余(意思解释)
 - 穷愁潦倒(意思解释)
 - 形形色色(意思解释)
 - 驰魂宕魄(意思解释)
 - 扯旗放炮(意思解释)
 - 识时务者为俊杰(意思解释)
 - 暗香疏影(意思解释)
 - 变化无方(意思解释)
 - 举措不当(意思解释)
 - 行不副言(意思解释)
 - 美食甘寝(意思解释)
 - 草长莺飞(意思解释)
 
※ 箕山之志的意思解释、箕山之志是什么意思由词典提供。
相关成语
| 成语 | 解释 | 
|---|---|
| 稀里哗啦 | 象声词,形容雨、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。形容被彻底破坏或零零散散。 | 
| 嫁狗随狗 | 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。 | 
| 满腹经纶 | 腹:肚子;经纶:理出丝绪叫经;编丝成绳叫纶。引申为人的才学、本领、谋略等。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。 | 
| 外圆内方 | 形容外表随和;内里刚直。圆:圆通;方:方正。 | 
| 人心归向 | 向:归向,向往。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,向往的。 | 
| 神出鬼入 | 出:出现。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。形容出没无常,不可捉摸。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。 | 
| 抛砖引玉 | 抛出砖头;引来白玉。比喻用粗浅的、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;引出别人高明的、或熟的意见或作品。常用作谦词。 | 
| 咄咄逼人 | ①气势汹汹;盛气凌人;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。咄咄:表示惊奇的声音。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;令人惊诧。 | 
|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|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。 | 
| 大张旗鼓 |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(张:展开;铺排;旗鼓: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)。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;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。 | 
| 徇私舞弊 | 为了个人利益或照顾私人关系而弄虚作假;做不合法规的事。徇:依从;舞弊:用欺骗的方法做违反法规的事。 | 
| 水中捞月 | 到水中去捞月亮。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;只能白费力气。 | 
| 黑不溜秋 | 形容黑得很难看。 | 
| 互通有无 | 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调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。 | 
| 坐以待毙 | 待:等待;毙:死。坐着等死。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。 | 
| 一览无余 | 览:看。余:剩余。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。 | 
| 拨乱济危 | 平定乱世,救济危难。亦作“拨乱济时”。 | 
| 空手套白狼 | 徒手抓住白狼。指无本买卖。 | 
| 精兵强将 | 精良的士兵,勇猛的将领。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。 | 
| 拆东墙补西墙 | 拆倒东边的墙,以修补西边的墙。比喻临时勉强应付。亦比喻临时救急,不是根本办法。 | 
| 神不知鬼不觉 | 指形迹隐秘,不为人知。 | 
| 一棍子打死 |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。 | 
| 拳头产品 | 比喻企业特有的、别人难以胜过的看家产品 | 
| 有机可乘 | 机:机会;乘:趁。有空子可钻。指客观上提供了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机会。 | 
| 近在咫尺 | 咫:古代长度单位;周制八寸;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;咫尺:很近的距离。指近在眼前;很近。 | 
| 声色狗马 | 声色:歌舞和女色;狗马:养狗和骑马。后来二语连用;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。 | 
| 一清二楚 | 十分明白、清楚。 | 
| 皮松肉紧 | 形容漫不经心,宽泛而无关紧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