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典a>成语词典秉笏披袍秉笏披袍的故事

秉笏披袍的成语故事


秉笏披袍

拼音bǐng hù pī páo

基本解释秉:执持;笏: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;披袍:身穿官服。比喻作官。

出处明·无名氏《破风诗》第二折:“圣朝辅佐必良才,野有贤人久困埋,今朝察访当推举,秉笏披袍拜御阶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秉笏披袍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秉笏披袍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龙飞凤舞 宋 苏轼《表忠观碑》:“天目之山,苕水出焉,龙飞凤舞,萃于临安。”
鬼怕恶人 旧题宋·苏轼《艾子杂说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祸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恶人也。’”
炒鱿鱼 张贤亮《出卖“荒凉”》:“绝对听从我指示,做不到这点,立即‘炒鱿鱼’!”
悬而未决 孙中山《救国之急务》:“已将一切问题决定,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,悬而未决。”
穷家富路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23回:“再者银子虽多,贤弟只管拿去。俗语说得好:‘穷家富路。’”
明知故问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:“见他这番光景,明知故问道:‘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?”
头面人物 王蒙《悠悠寸草心》:“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,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。”
经纬天下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普施明法,经纬天下,永为仪则。”
半夜三更 元 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三折:“这船上是什么人,半夜三更,大呼小叫的。”
国无宁日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一回:“宋大国也,起倾国兵,盛气而来……吾国无宁日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