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尴不尬的成语故事

拼音bù gān bù gà
基本解释“不”是衬字;无实际意义;尴尬:不自然。形容事情或举动不正常、不三不四。也形容处境窘迫;办事被动;左右为难。
出处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0回:“(薛蝌)及见了宝蟾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光景,也觉了几分。”
不尴不尬的典故
薛蟠外出做生意时与酒保发生冲突,失手打死了酒保被捕入狱。家人筹集银子派薛蝌前去营救,结果被判过失杀人,但事情还没了结。薛蝌回家后,薛蟠的妻子金桂与小妾宝蟾借送酒慰劳之机勾引薛蝌。薛蝌讨厌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事情,置之不理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不尴不尬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个人主义 | 毛泽东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》:“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。” |
莫衷一是 | 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 |
过五关,斩六将 | |
首身分离 | 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刳腹折颐,首身分离。” |
见多识广 | 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还是大家宝眷,见多识广,比男子汉眼力,到胜十倍。” |
形神不全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士生乎鄙野,推选则禄焉,非不遂遵也,然而形神不全。” |
惜指失掌 | 《南史 阮佃夫传》:“佃夫拂衣出户,曰:‘惜指失掌邪?’” |
劳民伤财 | 《元史 李元礼传》:“而又劳民伤财,以奉土木。” |
如法炮制 | 宋 释晓莹《罗湖野录》第四卷:“若克依此书,明药之体性,又须解如法炮制。” |
广阔天地 | 毛泽东《<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>一文按语》: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。” |